刘兴权 经国务院批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从2006年6月起,各地区、各部门即开始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2007年预算。此次改革内容,是建国以来我国财政收支分类统计体系最为重大的一次调整,也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刻创新。对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共财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此次改革只涉及到技术和基础层面,但是它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却不可低估,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甚至把它说成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以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做了什么事,做每项事花了多少钱,又是谁做的,怎么做的,在预算上都能清楚地反映出来,不仅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而且老百姓也能看得懂。 改革的出台背景 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任务。“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要想推进预算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就要在预算透明化的同时,让老百姓都能看得懂预算草案,通过科学设置和细化政府收支科目,改变过去收支科目不透明、不清晰的弊端,按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编制的预算决算就可以为政府决策者、人大代表、审计部门、社会公众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准确的基础信息和分析资料,不断完善预算的决策机制。 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视和积极推动。全国人大财经委在《关于2003年中央决算的审查报告》中特别指出,“科学规范的政府预算科目体系,对于加强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建议“抓紧制定并推行新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全国人大预工委表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对今后各级政府职能的调整、建立公共财政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财政部从1999年底开始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研究工作,在有关部门试点完善的基础上,财政部2005年底正式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做了汇报和沟通,向国务院报送了改革方案。 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已经影响到改革的进行。比如,作为改革核心的部门预算,现有的科目体系不能反映出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不能完整的体现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预算外收支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在政府预算中没有收支科目,不能按预算法的要求按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预算编制体系,进而对编制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等都产生了影响。 新理念、新视角 收入分类涵盖范围更广、体系更规范、层次更分明。把预算外收入(即政府的“第二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纳入新科目中,使所有的政府收入都涵盖进来,尤其是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科目体系,对国家进一步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创造了条件,对制约部门、单位的预算外、制度外收入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每类科目按款、项、目分四个层次说明每笔钱的具体来源。从中可以很明白的了解政府的收入全貌及构成。例如想要了解政府增值税征收情况,就可以通过税收收入─增值税─国内增徝税─国有企业增值税来详细了解其来源。 改革核心:解决了“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问题,提高了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透明度。旧的收支科目按经费性质分类,不太容易看清钱都花到哪儿了、花了多少,比如原“教育支出”只反映教育事业费支出,用在教育上的基建支出、行政经费分别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科目反映,所以在这个支出科目中,就看不出来教育支出的总体情况。即所谓的“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以致于出现草案与报告“两张皮”的问题。新的支出功能分类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凡是相同职能和活动的就要归为一类来总体反映,类级科目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总体结构,款级科目主要反映部门预算支出的重点,项级科目主要反映单位预算支出的重要事项,通过类、款、项三级科目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支出的具体方向和数额。例如想要知道人大会议花了多少钱,就可以通过一般公共服务─人大事务─人大会议进行清晰的反映。 支出经济分类更加明细,可以全方位的了解政府预算单位的钱是怎么花的。新的分类增加了多个类级及相应的款级科目,从而对预算单位的预算支出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可以进行明细核算和和全面、细致的反映。例如:想要了解人大机关的支出,究竟是发了工资、买了办公用品还是盖了楼都可以通过支出经济分类的类、款级科目进行明细反映。 全面提高政府财政信息化管理水平。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框架,为政府预算、决算、会计核算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统一的分类标准,政府的每一项支出,都可以通过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交叉反映,即可以单项汇总,也可以全面汇总,通过收支分类编码在内的统一的信息编码体系建设,财政信息化水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多维信息的公布更方便的了解政府收支情况。 人大代表在审查新科目预算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预算是政府一定时期的收支计划,落实在草案里,就是每个支出功能分类(如果再细化还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数字化,代表审查的就是预算草案和政府预算草案报告,所以代表对政府收支科目的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 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设置情况:总体上讲,支出功能分类中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设置。其中: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要从事的主要活动,项级科目反映某活动下的具体事项。法定支出增长比例维持原计算口径不变。《农业法》、《教育法》、《科技进步法》都规定国家财政用于这几方面的投入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的教、科、农支出科目与旧的涵盖范围不同,还包括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外事费等,口径变化较大,为保证口径可比,2007年安排预算时,以2006年教、科、农等事业费支出为基数核定其增长比例。 应重点关注预算编制是否符合细化科目的要求。根据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的具体设置情况,能细化的都要细化,重点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项目支出,都要根据不同职能归入相应的分类科目中进行明细反映。否则,有悖改革的初衷。 关注政府职能是否与公共财政理念相适应。新的科目是按政府职能和各项活动设计的,改变了过去按经费性质设置科目的做法,这种设计也是基于国家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核心即是集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办市场解决不了也不能解决之事,这就要求政府的职能与之相适应,转变到公共财政的理念上来,解决好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