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市委的领导下,市和县区两级人大常委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两级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及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学习党章、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对始终不渝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人民的选择,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凝结着集体智慧的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一切工作之中。党的生命和力量来源于群众。初创时期的党和人民军队尚在成长之中,面对强大的敌人,必须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从我们党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政治组织,唯有我们党在荆棘丛生、跌岩起伏中夺取了政权,这归功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群众作根基,这就是我们党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差别。在这一过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也在不断完善,相继提出了为了赢得群众支持就要掌握群众工作方法;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做群众的朋友,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以坚持下去;解决好过河与桥和船的关系等观点。与此同时,对党的作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共产党员要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埋头苦干,反对“官气思想”。经过抗日战争,进一步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回顾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它来之不易,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 二、新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我们党能不能赢得最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能否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提出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等一系列新思想和新举措,取得良好成效。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为紧迫和艰巨。从把握群众新变化来看,今天的群众概念已不同于革命线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群众。社会阶层分化、人群流动频繁、就业形式多样、组织结构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很不容易。这里既有立场观点问题,也有本领能力问题,还有工作方式方法问题,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主动适应变化了的实际。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动,基于各种具体利益诉求而引发的矛盾变得突出。如何运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社会矛盾消弭于萌芽,也很不容易。特别是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站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立场上作出决策,引导全体人民为共同发展目标而凝心聚力,对我们群众工作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三、认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中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党领导和执政,本质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组织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断巩固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是人大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了、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为切入点,围绕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虚心、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和意见,深入查找“四风”问题,切实改正“四风”问题。同时,要把教育成果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成果。 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更自觉地加强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加强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人大常委会履职能力,使人大常委会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和代表机关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