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良 年初以来,我市的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积极投身到“突破阜新”的伟大实践中。有很多代表,他们着眼于本地区的发展,从全市高度审视自身工作,制定“突破”的工作目标,同时也进行着理性思考。为了记录他们思考的“火花”,反映代表的心声,提出有益的建议,我们日前来到全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市振隆土特产有限公司,采访了公司的两位老总:一位是市人大代表、公司董事长黄跃,另一位是太平区人大代表、公司总结理吴凯,我们请两位代表围绕突破阜新的大局,结合公司发展实际,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谈认识、提出建议。 振隆的发展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振隆土特产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的具有自主进出口权的工贸企业,主要经营的品种有籽仁系列、杂粮细列、南瓜系列产品。从2005年以来,公司出口创汇实现了连续突破:2005年创汇960万美元,2006年创汇1360万美元,2007年创汇3600万美元,成为我市出口创汇大户。同时,公司发展也惠及了更多的农民:全市去年种植南瓜面积扩大到4万亩,有1万户瓜农感受到了种植南瓜带给他们的丰厚回报,比较种老品种的大田作物,同样的地块亩均增收400元到600元。全市增收1600万元以上。 据两位代表介绍,振隆公司作为一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呈现出显明的惠农特色:一是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定单的经营模式。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联结着农民。农民实现专业化生产,收获后象提供产品一样在秋后将“产品”卖给公司,获得现金。二是定单农业,春天由公司和基地的农户签订合同,并制定保护价,农民风险全无。按去年公司和农户签订的合同,南瓜籽收购的保护价是每斤三点五元,由于部分基地受灾影响了南瓜产量,公司决定提高收购价,最终以每斤5-6元的价格回收,农民非常满意。三是制定扶持政策,统一提供种籽、化服和部分农药,每亩地补贴标准达到80-120元,可以达到投入成本的90%左右。近年来,企业累计为农户补贴300多万元。通过产业经营,农民增收明显。一批农民种瓜专业户出现,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哈尔套镇农民孙富2006年开始种南瓜,当年“金苹果”亩产南瓜籽200斤,“雪白”的亩产达到150斤,亩收入比照种大田多出500多元,在他的领带动下,第二年全村种瓜面积扩大到1000亩。还有一些农村乡镇,实现了两茬种植,下茬种植荞麦、大葱等,平均亩收入达1000元。 由于南瓜比较耐干旱,可以说种植的投入少,风险低、效益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今年全市的南瓜种植面积大大突破去年,预计达到8万亩。不少村镇,将南瓜种植纳入了“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规划中,并加强了扶持力度。 政府扶持:加强农业产业化链条的重要力量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两位代表几次回顾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振隆公司的关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他们说,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力量显得格外重要。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扶持。 2004年初,公司还在市郊农村租房生产,规模还不大。当时任市政府市长的姚志平同志在调研中了解到公司的惠农情况和出品创汇潜力后,指示有关部门加以重点扶持。2004年6月,姚志平同志率市财政局、农委、供销社、扶贫办、财政局、开发办、农发行等有关部门的同志到公司现场办公,面对面听取公司汇报,指示有关部门从推进全市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振隆公司这一龙头企业的扶持,将其建成名副其实的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此后,市政府领导又多次进行调研,不断鼓励公司扩大基地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在领导的重视下,市政府成立了南瓜生产领导小组,原副市长敖秉义同志任组长,原市供销社主任李忠义同志任副组长,下设南瓜生产办公室(设在市供销社),加强了对南瓜生产的规划、组织和扶持,推动南瓜产业加快发展。 原市供销社主任李忠义同志协调有关部门给公司提供了一处新的加工场地。市供销社还多次协调各乡镇落实种植基地,到田间地头查看落实情况,并由供销社下设的农资公司提供南瓜地专用农肥。发挥供销社的组织网络优势,建立一批南瓜经纪人队伍500多人,建立南瓜生产服务站做好种子供应、物资下摆和技术服务,建立常年收购点500个。市财政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市扶贫办也提供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向瓜农提供种子、农资补贴。市发行在收购季节,足额保证收购所需贷款。市农业局加强了田间培训和技术指导,派出科技人员对瓜农在选地、施肥、选择品种、播种方法、除草、浇水、整枝压蔓、授粉、采收各环节进行详细讲解,阜新兴农网专设基地、专家答疑栏目,24小时在线服务。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每年编制生产手册3万份,宣传制作技术光盘千余份,进行技术培训。专家们还在彰武县大四家子乡推广南瓜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植技术,并加以推广,促进了南瓜增产。 在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市政府支持公司扩大规模,增加工能力来消化瓜农的产品。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两处厂房,还有一个连锁配送中心,大型原料储备库12座,10多个地下恒温储备库。 两位代表感慨地说,没有政府的扶持就没有振隆的今天,也没有农民持续增收这样的好局面。在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农户携手并进,不断努力。 两位代表的几点建议 振隆公司取得突破性发展,是政府支持的结果,是服务“三农”的结果,是产业化经营的结果,是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的结果。公司的经营一头连着转型“突破”大局,一头连着“三农”。他们感到公司的发展势头好,农民种瓜积极性提高,需要进一步推动包括振隆在内的农业产业项目.他们针对如何加长农业产业化链条,促进公司增效、农民增收也提出了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政府的引导、组织和协调。目前公司正在进行上市的调研,准备抓住国家扶持农业的优惠政策,力争实现公司上市,这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是,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去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南瓜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阜政府发2007年104号),按意见要求,到2012年南瓜种植面积要达到40万亩。做为龙头企业,振隆深感责任重大,要加强外销能力,达到消化40万亩“产品”的能力。目前公司在农业园区新建新的厂房正在加紧建设,下半年可投入使用,这样公司总占地面积达到5万多平米,加工能力增加数倍,加上现有加工能力,预计可满足需求。但现在担心的是,作为产业化链条另一端的农村结构调整能否落实。为此,公司要加长产业服务链,在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初级产品就地加工,减少农民运输成本。今年计划将脱壳下摆到农村,建20个加工点,公司要无偿地向基地提供机器设备,这样方便农民同时,还可以提高南瓜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要在农村建一批烘干房,处理准备扔掉的南瓜肉、皮,烘干后再回收过来,给农民再增加一些收入。通过这样的举措,保证南瓜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当然公司能作到的毕竟有限,更多地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引导和组织,推进经济结构的顺利调整。 三是,通过推过产业化经营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我市通过推进做强南瓜产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低水平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市场消费、单一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矛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及农村向更高水平迈进。只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向农业、工业、商业、生产、供应、销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为一体引导农民专化、规模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经营的道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增收。从这点出发,建议市政府进一步扶持包括振隆内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这是强化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四是,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当说,南瓜产业种植户处于农业产业化链条的末端,目前的实力还不够强.尽管政府和企业扶持了基本生产资料,但自我发展的实力还不是太强。主要是技术,素质,水平有限,一些先进的技术还没有推广到位,建设现代农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和管理理念更为重要。因此,要加强培训力度,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及行业性服务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打造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链条,努力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