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筑根基 闭环监督为人民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民生领域系列监督工作纪实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关切,回应百姓期盼,围绕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文旅体康融合发展及安全生产等关键民生领域,深入一线,开展扎实有力的闭环式专项监督,以人大监督之力推动政策落地生根和难点问题有效解决。
聚焦“老有所养
让银发养老服务更有温度
让每一位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是千家万户的期盼,更是人大履职的重中之重。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老龄化加速的严峻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将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破解养老难题作为监督工作的“连续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2023年开展全市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调研,2024年开展全市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调研,2025年开展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委员和代表们深入市县老年人托管中心、社区惠民大食堂、农村敬老院,“看实景”“听真声”“析数据”,让一份沉甸甸的问题清单逐渐清晰:城乡发展不均衡、专业人才留不住、农村集中供养特困老人土地流失……
找准症结是基础,推动解决是关键。监督绝非“一研了之”,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学经验,找差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江义带队赴山东省临沂市学习考察,深入查找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差距不足。开良方,强推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专题报告,提交常委会审议,发出强有力的“人大声音”。报告直指问题核心,提出“带地养老”等一揽子精准建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解决问题的时间表、路线图。盯落实,看成效。监督的“下半场”不是坐等汇报,而是主动出击。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多轮“回头看”,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卧凤沟乡敬老院,见证了老人们住上了温暖舒适的新床,用上了崭新的衣柜,食堂里散发出阵阵饭香,院子里传来欢声笑语……
彰显温度,实效看得见摸得着。“家门口”的服务更优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新增建设了8个省级示范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照料、休闲娱乐等服务。医养结合“融”得更实了,全市25家农村养老机构就近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实现医养结合发展。护理员队伍更稳了,《阜新市康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出台,每年培养专业护理人员不少于1000人。养老服务设施更优了,全市16家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按照国家评定标准星级机构占比达40%以上。
“看到老人们的笑脸,是我们履职的最大动力,但我市养老事业发展仍任重道远。”市人大社会建设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把“老有所养”作为监督重点,以“钉钉子”精神,紧盯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关切“病有所医”
打通医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守好用好百姓“救命钱”,市人大常委会三年来将“病有所医”作为监督重点,直击医保服务“末梢”和基金安全“防线”。
瞄准痛点,深入一线摸实情。组建专题调研组,直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定点药店和医保经办窗口、三甲医院,通过实地走访、现场体验、数据比对、多方座谈,精准捕捉门诊共济政策落地与医保基金风险防控堵点:医疗机构医保超支,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与基层医疗机构经营陷入困境“双重”风险矛盾突出等一系列困难问题亟待解决。
精准建言,开出破题“良方”。专题报告直指核心问题,提出务实建议:监管服务并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从“控费优先”向“价值医疗”转变;系统施策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体系,提升基层诊疗能力;统筹协同构建医保基金全链条管理体系,强化数据赋能与跨部门联动。
闭环问效,监督落地见真章。报告经主任会议审议后,继续强化跟踪,积极与市医保局、市卫健委、医疗机构研究推进相关问题解决路径和办法。“市人民医院产科病种单病种付费”“提高两县中蒙医结算系数”“提高外请专家为参保患者实施手术病种分值”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成效初显,群众获得感增强。就医更方便了,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域外专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报销更便捷了,家门口的医保服务更顺畅,跑腿更少;结算更高效了,系统更稳操作更简,老年人办事不再难;基金更安全了,“电子眼”更亮,“防火墙”更牢,守护“救命钱”更加有力。
助力“劳有所得”
兜牢困难人民群众就业底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困难群众的生活之光。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将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列为民生实事项目,创新建立了“年初定计划、年中抓督办、年末看成效”的闭环监督机制。通过“持续监督+精准施策+长效帮扶”的工作模式,累积帮助全市 10500名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以人大担当书写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精准帮扶出实招,分类施策解难题。依托“舒心就业”公共服务模式打造基层帮扶样板,创新开展“错峰培训”“家庭工坊”等灵活就业培训模式,以“服务下沉、品牌引领、全域联动”的创新模式开展全域联动各类招聘会,将就业帮扶送到群众“家门口”。“我终于能养活自己了”“这份工作救了我们全家”“50岁也能从头再来”……这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正是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狠抓困难群体再就业民生实事最生动的写照。
就业一人,幸福一家。站在新的起点上,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耕就业帮扶路,让更多群众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绘就阜新城市发展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激活“融合引擎”
助推文旅体康产业破壁共生
为激活“融合引擎”,助推“十四五”规划关于“打造阜新温泉国际康养胜地”目标的实现,三年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推动文旅体康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监督重点,持续跟踪调研,力促产业破壁共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精准把脉,深挖融合堵点。组建专题调研组,深入旅游景区、体育场馆、康养基地、文化街区,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式体验、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识别阻碍融合发展的难点堵点:市场小、弱、散,规划统筹不足,项目布局分散;跨部门管理存在壁垒,资源整合难;业态创新不足,“体康+文旅”、“文旅+康养”等深度链接模式少……
靶向建言,开出融合“良方”。综合调研成果,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市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破除政策壁垒,推动政策协同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打造集休闲、运动、文化、康养于一体的特色品牌。报告受到省人大常委会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相关部门会同县区抓好落实,为全市文体康旅融合发展特色区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联动赋能,见证融合初绽。纳入市委工作后,市人大常委会强化跟踪问效,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县区召开推进会,打通政策落地“中梗阻”。融合发展显成效,成功举办首届文创大赛,推动400余件文创产品问世,鼓励海棠山、瑞应寺、宝地、福宇等景区相继研发特色旅游商品,使得“阜小龙”花车火爆出圈,经推荐,阜新黄家沟温泉滑雪之旅“被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辽宁唯一、全国仅有的十二条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线路之一……产业壁垒逐步消融,融合发展新画卷徐徐展开。
筑牢“安有所保”
打造安全生产防护铜墙铁壁
为切实筑牢城市安全防线,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对重点行业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重点监督,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方式,全力织密“安有所保”防护网。
精准把脉查隐患。组织委员、代表和专家成立专项检查组,通过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座谈交流、随机抽查等方式深入矿山、学校、商场、加油站、医药化工企业等重点场所开展专项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32处。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梳理出:体制机制需完善、协同效能待提升、源头治理待加强、物资保障待强化等短板问题。
靶向发力促提升。专项报告提出“四个持续”建议:持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协同效能;持续压实责任链条提升源头治理水平;持续加大物资保障提升应急能力;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风险防范意识,查缺补漏推动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大提升。
监督问效见真章。通过建立整改清单、组织回头看等方式,加强跟踪督办。截至目前,调研中排查出的32处问题隐患已全面整改到位,暴露出的短板弱项,也已实施针对性强化措施,有效提升了全市整体应急防范能力。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聚焦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和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拧紧“安全阀”,以底线思维守护万家灯火。
监督工作永不止步,民生改善更需持续加码。下一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围绕群众新需求,探索“监督+服务”新模式,建立问题整改“回头看”机制,确保每一项监督成果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以人大之为,为决战决胜三年行动贡献人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