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澍 深秋时节,记者慕名来到阜新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清河门区乌龙坝镇细河堡村采访。走进村里,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环村柏油路、一栋栋冷棚和暖棚,着实令人眼界一宽。村民们介绍说:“我们村是一个因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而走向富裕之路的。近年来,我们村人均年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衣食住行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些都得归功于我们好书记王宪礼啊!” 细河堡村有4个村民组,305户农户,1186口人,39名党员,耕地面积3280亩。10多年前,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广大农民不能适时播种,秋后减产歉收。现任清河门区乌龙坝镇细河堡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宪礼,他从1998年开始就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王宪礼是一位极具经营头脑的人,是村里闻名的富裕户。在担任村主任期间,一心想尽快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王宪礼清醒的认识到:“要想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只有调整原有的种植结构,种植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发展林果业、发展保护地生产,才能使村民真正的致富奔小康。由于过去粮食的品种主要集中在高粱、玉米等大众作物上,村民获得的效益很低。针对这一现状,王宪礼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当作工作要务来抓。于是他与村书记王洪新研究决定,不再靠天吃饭了,要带领村民大搞水利设施建设,号召村民兴建水利工程,共同抵御旱灾。在王宪礼和村班子的带领下,10年来,全村打大口抗旱井70多眼、小井200多眼,水浇地面积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0%,人均水浇地2.3亩,全村实现了电力设施全覆盖。 1998年,王宪礼带头建大棚,以起示范带头作用。到深入发动群众,号召大家搞保护地建设,他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嘴皮子。王宪礼说:“记得有一户群众家他连上了12次门,反复了好几回才把思想做通了。”多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建起了棚室,生产绿色蔬菜。如今,细河堡村已经形成了冬有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夏有裸地菜、春秋有小拱棚,四季不断蔬菜的生产链条。全村现有保护地1200亩,茄子、甜瓜已成为该村的品牌。此外,他带领农民发展庭院养殖业,全村有150户养二元母猪,年出栏育肥猪达4000余头;除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还带领村民栽植葡萄,全村现有葡萄园100多亩,有2座果品鲜储库,储量达30吨。目前,细河堡村26名村干部已成为致富能手、村民致富能手89名,涌现出邱凤义、娄凤民、王志刚、魏凤芹等26户种植养殖大户。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温饱走向富裕,全村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农民由最初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到 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321元。 村民富裕了,王宪礼提出分三年逐步实现家家用沼气、喝安全水、坐公交车的新农村宏伟蓝图。在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王宪礼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推行了“一建三改”的生态家园建设改造工程得到了实现。建设饮水工程,使全村实现100%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有150多户村民改用了沼气池;290多户改用上了统一标准“双瓮漏斗式”的卫生厕所;改建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还建设了环村柏油路2公里,使村组公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外,还安装了路灯8盏,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的难题,还满足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的细河堡村窗明几净无烟尘,厕所洁净无异味,栏圈宽敞无积粪,昔日“脏、乱、差”的居家环境已得到彻底改善。 “大棚栽着摇钱树,出门走上柏油路,农民住着“三位一体”,小康生活多幸福”。一个庄园亮化、生态家园美化、生活乐园优化的新农村格局已基本形成,全村呈现出一派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观。 短短几年时间,细河堡村在区、市人大代表王宪礼的带领下,村民沐浴着新农村建设的阳光,走出了一条富裕的金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