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见闻 李澍 盛夏时节,记者随2012阜新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来到地处彰武县东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前哨,东与沈阳市康平县毗连,北与内蒙不过10公里之遥,地理坐标为东经122°74'~122°82'、北纬42°10'~42°28',属半风沙干旱地区——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 一行人坐着小船,顺着河道缓缓前行,透过茂密的芦苇丛,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荷花甸,这里生长着目前世界上纬度最高、被专家称为“彰武暗红”,为一百多年前湖畔寺庙里的僧人所种的野生荷花。 在这里,每逢盛夏时节,一片片翠绿圆润的荷叶丛中,一枝枝含苞待放的荷花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顿感“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真恰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令人深深体会到“何物媚游人,微风动池荷”的柔媚与艳丽。 看着美不胜收的景色,不由得令人生怕小船碰伤了一颗荷花,更怕惊动居住在这里的“尊贵客人”。 彰武县是辽宁省辽东湾、辽河等水系鸟类迁徙重要停栖地,每年有大量的野生鸟类在此栖息、停歇、繁衍。 泛舟水上,看着几百只白尾海雕,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衔着虫儿、水草俯冲荷花丛中,喂食幼鸟,还有鸳鸯等在荷花叶上筑巢繁衍。看着盛开的荷花,飞舞的蜻蜓,那首杨万里的《小池》,跃上心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7年,为县级保护区。自1996年担任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第六任站长的黄利介绍说,那木斯莱是蒙语,汉译为“莲花盛开的湖”。是一个沙地、丘陵交错的地带,因造山及火山喷发形成了石质丘陵,经过地质运动,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泡子、浅滩、沼泽、积水洼地等组合成的复合型沙地湿地。湿地保护区核心区5500亩,湿地1000多亩,分部着荷花、睡莲、菱角、及被当地人称为“鸡头米”的芡实,芦苇、蒲草等。 那木斯莱经历数千年岁月的泥潭,没有丝毫微生物腐坏的异味,因为芦苇是天然的“净化器”。在深浅不一的水中,生活着无数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形成了生态食物链,为在此停留栖息的鸟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 这里是白鹤、天鹅、丹顶鹤等珍稀鸟类迁徙的重要停栖地,又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保护沈阳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据介绍,那木斯莱保护区分布着15目53科277种鸟类,每年在此繁殖的鸟类就有3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头鹤、丹顶鹤、白鹤、大鸨等、白尾海雕等8种;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38种;辽宁省重点保护鸟类有10种。植物资源有高等植物有245种。野生动物资源有脊椎动物20目32科100种。这些动物除了在维持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1998年大旱,湿地出现了“蚂蚱水”、“马蹄子窝水”。干旱使原始的100多亩的荷花甸,仅剩2亩,湿地不足40亩。为做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那木斯莱自然保护区本着生态恢复为原则,利用本地的莲蓬,采用“秋采春放”的方式繁殖荷花,使原有的水面荷花面积由100亩增加到600多亩。在动物食源较少的季节或食源较少的情况下,保护区管理站工作人员为保证野生动物正常生存,采取人工补充食物、人工营造栖息环境并修筑巢穴的方法,为更多的野生动物栖息、觅食、越冬、繁衍创造了条件。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 它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影响。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未来,那木斯莱有着更为长久的规划:将进一步推进保护珍稀鸟类、荷花和芦苇群的措施,在未来努力将其打造成“人间净土、候鸟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