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 软实力”。拥有民族、宗教、历史等特色文化以及玛瑙、温泉等文化旅游资源的阜新,如何突显特色文化优势?怎样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如何让特色文化产业成为阜新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1月28日下午,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阜新代表,围绕特色文化发展展开热烈讨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对这一点感触很深。”来自文化界的代表包玉明在讨论中率先发言。“拿我们民族艺术团来说吧。我们团以鲜明的蒙古族文化在省内独树一帜,仅在2014 年省艺术节上就获得两项金奖,在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阜新文化资源丰富,截至目前,仅阜蒙县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 处、省级11 处、市级5处;文物保护遗迹点615 处;馆藏文物1000余件;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 项;国家级传承人2 名,省级传承人6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文化产业活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已经成为制约我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建议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资金,有效保障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对此,包玉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包玉明的发言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尹璟友代表认为,阜新文化产业发展不能“端着金饭碗要饭”。他建议,民族艺术团体可以与旅游景区开展合作,把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一方面通过民族艺术演出积聚人气,宣传特色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文化旅游拉动消费,提升影响。 说起合作,潘一山代表表示,高校也可以与艺术团体开展合作。他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可以利用传媒与艺术学院,邀请我市文化名人举办讲座,并积极参与艺术人才培养、引进。” “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民族、宗教等特色文化是阜新的名片,对于扩大阜新知名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书记张铁民接过了话题。他说,阜新要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合理开发利用各类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阜新文化软实力。要搭建艺术人才培养的平台,整合宣传、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力量,建立起多级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挖掘、整合瑞应寺、海棠山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阜新的特色文化走出去,叫响阜新文化品牌。 张铁民最后说:“只要我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梳理阜新文化主线,挖掘提炼文化品牌,充分展示城市个性和特色,阜新的文化事业发展就大有希望,文化产业发展就大有可为。”张铁民对此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