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人大代表初心使命
为传承民族文化鼓与呼
——记市人大代表、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所长、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馆长海春生
12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采访馆长海春生。在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包围中,海春生正伏案工作,完善将向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交的代表建议。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除了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外,海春生还身兼数职——阜新蒙医药研究所所长、市政协文史馆馆长、蒙古贞文化博物馆馆长,还是民族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一直以来,他坚守履职为民初心使命,依托本职工作发挥代表作用,始终致力于民族古籍文献和民族医药的抢救性保护、系统性整理、数字化加工和健康成果转化工作,以历史文物、古籍文献为纲,以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魂,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模范宣讲,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
自2015年以来,海春生在成立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阜新市政协文史馆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蒙古贞文化博物馆、蒙医药古籍文献数据中心等,共收集和整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20000余部,抢救性将蒙医药古籍2000余部进行数字化整理。
被选举为市人大代表后,海春生深感一名“人民群众代言人”责任的重大,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和理论优势,深入调研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方面的议题,并以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今年人代会期间海春生提出《关于尽快落实我市共享中药房(含民族医药)建设的几点建议》,为发展壮大我市乃至全省蒙医药产业、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造福人民群众奔走呼号、履职尽责。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市人大代表,2022年,海春生在蒙古贞文化博物馆创建了辽宁省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研究基地,立足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用文物古籍解码中华民族共同体,真正让古籍文献“动”起来、“活”起来,使来自社会各族各界数万人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及张力,实现了“博物馆里话共同”。
今年年初,海春生负责的“阜新地区契约文书档案中的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研究”项目获得“辽宁省档案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他表示,作为人大代表、市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一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与呼,牢记代表初心使命,推动民族文化传承。近年来,通过对这些契约文书的深入研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使契约成为连接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融合汇聚而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同时从中汲取历史文化养分,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