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记述:王秀英在“代表通道”答记者问实录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农经总站高级农艺师王秀英走上全国人代会“代表通道”,面对中内外媒体生动讲述阜新“光伏治沙”实践故事,宣传推介我市“光伏+农业”模式治沙经验。
在“代表通道”答记者问实录
记 者:王秀英代表您好,您来自辽宁彰武,那儿是我国治沙的前沿之一。您长期从事沙化耕地治理,可以讲讲是如何“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的吗?
王秀英:感谢您的提问。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沙化耕地治理及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一干就是30年。
我的家乡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那时候,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无风三尺土,有风日打灯”,说的是风沙弥漫,白天也需要点灯。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防沙治沙的科研机构设在了彰武县。在我6、7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风沙打到脸上生疼,刮进嘴里没法吃饭的感觉。几十年来,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我现在是家乡的一名高级农艺师。我们探索实施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从500多万亩减少到不到200万亩,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从50年代的每秒3.4米降为现在的每秒1.9米。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在“治沙”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忘记“致富”。彰武这嘎达呀,沙地多,适合种植花生、地瓜这类地下果实的无茬作物,但连年种植会加快土地沙漠化的进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走遍了彰武北部沙化严重的各个乡镇,老百姓们一开始都不理解,“不种花生、地瓜,种玉米、豆子,风沙一打出苗难,保苗更难,收成能行吗?”后来,我们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为乡亲们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2023年,党中央提出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也是在这一年,我光荣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经过认真调研,我提出了“关于开展光伏治沙生态修复治理试点”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委的采纳。我们谋划了省级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柳河沿河沙地综合治理两个示范区,逐步实现了“留住水、含住沙、保良田、护生态”的治理目标。去年秋天,村民们把丰收节的舞台搬到了大丰收的玉米地里,我同样身在其中,真切地看到了乡亲们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感受到绿色发展给乡亲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获。谢谢!